由于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和脱附能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常用的吸附指标如碘值、亚甲基蓝值、ccl4等无法准确表征活性炭对汽油的回收能力,因此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检测指标是丁烷有效吸附工作容量(Bwc)。研究表明,活性炭对丁烷的吸附受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特别是中孔孔容的影响,提高活性炭的微孔比表面积和中孔孔容是改进其丁烷吸附性能的关键因素,理想的孔径范围为微孔上限和中孔下限。丁烷吸附过程具有微孔填充和毛细凝聚双重特征:在吸附前期,吸附过程是与比表面有关的微孔填充吸附,而在吸附后期是受孔容控制的毛细凝聚过程。因此,提高活性炭的中孔率是提高其解吸率的有效途径。
油气回收用活性炭一般采用压块破碎炭,且制备工艺不同于普通活性炭,制备前需在原料煤粉中加入适量添加剂,再经压块成型、炭化、活化制得。影响活性炭性能的主要因素为原料煤性质、添加剂和成型压力。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将油气回收处理作为降低袖品蒸发损耗的重点措施加以研究推广。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起开始这一方面的研究开发及设备引进,并于2006年制定了国家标准,对石油和成品油储运销售业及加油站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限制,北京等地也制定了地方标准对储油罐、加袖站等地的油气排放进行严格控制。随着国家对环保及节能减排的逐步重视,油气回收活性炭将得到极大发展。